近年来,广州市不断完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市、区、镇(街道)及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网络实现全面覆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明显增强。今年3月,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广州综合排名居全省首位。
8月25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全市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情况进行执法检查发现,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矛盾依然存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被弱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程度较低等问题凸显。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应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断探索体制机制的改革路径,扩大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持续优化
自201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颁布实施以来,广州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作用,公共文化设施体系持续优化,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效能显著提升。
一方面,注重顶层设计,推动构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出台《广州市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将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布局,整体谋划,统筹推进。颁布实施全国第一部省会城市公共图书馆法规《广州市公共图书馆条例》、全国第一部地方性博物馆专项法规《广州市博物馆规定》,出台《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完善了国家、省、市、区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
另一方面,坚持规划先行,目标导向。制定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图书馆之城”建设规划等,全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迈入发展快车道,建设与广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国家中心城市地位、文化强市目标、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匹配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并细化服务标准,形成覆盖全市的四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
今年,广州市发改委制定了《广州市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市人大2号议案决议实施方案2021年工作计划》加强督办落实。其中,为加快推进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将美术馆、文化馆、粤剧院等12个项目列入2号议案,予以重点督查、协调并加大资金保障力度。
广州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上半年,文化领域12个项目进展较好,完成投资16740.50万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45%。
此外,广州市发改委还编制了《广州市岭南文化中心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提出,以“岭南特色,国际品质”为追求,充分发挥各区岭南文化资源禀赋优势,以越秀、荔湾、海珠为广州市岭南文化传承创新展示核心区,以中心城区的30公里珠江前航道为文化精品长廊,以新旧城市中轴线为发展轴线,以天河—黄埔—增城为东向文化带、番禺—南沙为南向文化带、荔湾—佛山为西向文化带、白云—花都—从化为北向文化带,打造“一核一廊两轴四带”的岭南文化发展空间格局,构建特色空间布局。
到2025年保障每5.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
经过多年发展,广州公共文化设施覆盖城乡、发展均衡。
截至2020年,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点1699个,其中通借通还网点566个,提前实现每8万人一座图书馆的“十三五”规划目标;文化馆(站)199个,社区(行政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2744个;登记注册的博物馆65家,12个区级以上文化馆、13个区级以上图书馆全部获评国家一级馆,三级以上博物馆总数达23家,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1512.59平方米;全市体育场地共计35335个,面积达3898.85万平方米,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8.92个,基本形成城市“10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
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全市公共图书馆馆藏总量2925万册,累计注册读者数达396.76万人次,占人口总数的21.25%;全市各博物馆总藏品数量1386884件/套,其中文物数量总计163729件/套。每年入馆参观人数1376万人次,推出各类精品展览450个以上;在1144条行政村开展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共免费放映电影52319场,受惠人数超过489万人次。
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总工程师李若岚表示,接下来,广州将公共文化服务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对各区委、区政府工作的绩效考核内容,将公共文化服务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逐年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定期开展考核,确保各级政府责任到位、保障到位。
同时,进一步加强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不断探索公共文化服务改革路径,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今年,拟出台《关于推动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动《广州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与促进条例》地方立法工作。
“广州将进一步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全面落实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李若岚透露,力争到2025年,全市图书馆总量达到380个以上,保障每5.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总量达到150座,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每万人拥有室内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达1800平方米。
■声音
“要像爱护绿地一样
管理公共文化设施”
作为广州经济第一区的天河区,近年来在公共文化服务硬件设施不断加强、产品服务供给扩大、特色品牌亮点频现,切实让群众享受到了文化的实惠。
但面对人口增长迅猛带来的文化发展需求,财政对公共文化建设的投入成为了天河区的一大问题。“财政投入赶不上人口增长,导致人均投入指标不高。”天河区文广旅体局局长江波坦言,虽然对于公共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基数不高,远远赶不上人口的增长,与群众的文化需求仍存在差距。
“设施建设不完善,布局不均衡的现象同样凸显。”江波介绍,天河区部分社区场地紧缺,要达到省里提出的每个社区建有一个200平方米以上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存在困难。同时,大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东北部较少,布局不是很均衡。
同为中心城区的越秀区也有类似的烦恼。越秀区副区长肖逢春介绍,越秀区人口密集,对于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更高,在财政投入上有所不足。特别是,基层专业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较为薄弱,城中村公共文化服务存在短板。
按照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本级城乡规划。因此,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唐航浩建议,各级政府应统筹规划,大力解决人、财、物、编等问题,加大投入新增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推进均衡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实现资源配置和互联互通。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拆除、改变公共文化设施的正常运行。”在唐航浩看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只增不减、高质量发展,“要像爱护绿地一样管理公共文化设施。”
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吴林波表示,“十四五”期间,将着力在推动成效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建设,实现均等化、普惠化上下功夫,“比如结合城市更新改造,全面推进镇街、村居公共文化服务场馆提档升级。布局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新基建,以数字化推动均等化”。
针对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够的问题。广州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委员、市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平则建议:“应尽快出台相关指引,明确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支持政策。”在她看来,可考虑规范面向市场的经营机制,推动社会力量依法参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运营、管理,逐步打造一批融合新型文化业态,让政府减少经费、人员支出,又保证公共文化场馆的对外公益开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合作共建共赢新模式。(●南方日报记者周甫琦实习生伍奕衡)
1月13日,记者从佛山市生态环境局获悉,佛山近日发布了《佛山市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规划》(下称规划)。规...
天津北方网讯:昨日,全市启动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为了让社区居民少聚集,少受冻,河东区中山门西里社...
天津北方网讯:不到20小时便完成搭建调试,每日最多可完成80万人份核酸检测任务。日前,国内先进的五舱...
天津北方网讯:根据目前天津疫情形势,市民日常生活防疫物资供给如何?外卖送餐等配送怎样?针对天津疫...
照片由国网天津城东供电提供天津北方网讯:从1月9日起,天津在全市范围内启动全员核酸检测筛查工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