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莞交界处,公常路两侧,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学(筹)、合成生物研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脑解析与脑模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光明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卫光生命科学园等鳞次栉比,共同构造着一条互为支撑、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链。
曾几何时,这里是特区边缘的荒山野岭。从特区边缘走到舞台中央,从国营农场蝶变为科学新城,光明区因使命而生,迎来一个又一个“高光时刻”。
当前,光明科学城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已具雏形,正全力打造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争做代表深圳参与未来科技竞争的第一艘“冲锋舟”。
一座集中度、显示度更显著的世界一流科学城和高质量、高颜值的深圳北部中心,正在加速崛起,成为新起点上深圳改革创新发展的生动注脚。
1科创载体云集注入“源头活水”
“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基础研究是起点与支撑。
党中央对深圳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新动能,提升新势能,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发展数字经济。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度,发挥深圳产学研深度融合优势,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在深圳创新发展从应用创新进阶到源头创新的关键节点,光明被深圳市委、市政府赋予“建设世界一流科学城和深圳北部中心”的全新定位和光荣使命。
光明科学城既是以深圳为主阵地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承载区,也是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先行启动区,其主要作用就是努力打造湾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国家队”。
现在,光明科学城规划建设的信息、生命、材料3大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正稳步推进。除了有与生物医药产业方向相关联的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以及精准医学影像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还有与电子信息产业方向相关联的国家超级计算深圳中心(二期)和与新材料产业方向相关联的材料基因组、特殊环境材料科学与应用研究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其中,合成生物研究、脑解析与脑模拟两个设施的土建工程全面封顶,预计2022年下半年可以联调运转。
2020年8月24日,中山大学深圳校区正式启用。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以医科和新型工科为主要学科,将建设“文理医工”完整的学科体系,未来办学规模可达2万余人。与中山大学深圳校区一路之隔的中科院深理工,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预计到2025年,形成涵盖理、工、医、管等门类的学科体系。
除了落户两所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一批高端科研机构平台也加速落地。去年6月18日,深圳湾实验室首批科研人员、科研专用仪器设备正式入驻,目前已基本完成一期过渡场地的搬迁工作。深圳神经科学研究院和广东省石墨烯创新中心两个研究型平台也已投入运营。此外,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广东省实验室(深圳)已选址科润大厦,正加紧实验室组建工作。新引进国家实验室科研设施鹏城云脑Ⅲ。
2科研产业互动催生裂变效应
今年8月,创立仅两个多月的中科碳元(深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所得资金将用于团队扩充及技术工程化研发,加速其在该领域的技术提升,实现在该领域的商业领跑。
这个诞生于光明科学城的年轻企业,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合成生物学研究所孵化的企业之一,也是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培育的企业之一,立志做全球DNA数据存储领域的龙头企业。
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和穿西装的(产业人员)在一个楼里,意味着更多思想的碰撞、更多智力的支撑,从而推动企业更及时掌握全球科技前沿和产业热点,更高效解决技术难题。
目前,该创新中心已引进20余家高成长性企业,其中13家企业已正式进驻创新中心。预计未来3年,创新中心还将吸引不少于30家合成生物学领域高新企业入驻。
“沿途下蛋”是对“科研—转化—产业”创新过程的形象比喻。国家发改委全国推广的深圳47条创新经验中,其中一条就是建立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机制。
在光明科学城,从“1”到“10”再到“N”的时间周期将被缩短,一条科技成果“沿途下蛋”高效转化的创新之路正在越走越宽。
光明区也正全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试验证和成果转化基地。按照“需求导向、长短结合”思路,光明科学城将分步建设光明国际转移转化中心,联合高校、企业打通概念验证、中试放大、成果转化等前端技术转移转化脉络,推动形成前后贯通的成果转化体系;并依托深圳大学建设光明科学城创新验证中心(深圳大学)等三个科技成果转化中心。
目前,国家电动汽车产业计量中心、国家环保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广东)3个“国字头”中心全部实现运行,累计服务2284家企业,牵头或主导制定了20项国家标准;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创新研究院过渡场地也正式启用,芯片级量子计量标准和量子传感等科研工作全面启动。
3“3+1”规划升维引领集群发展
光明区将“沿途下蛋”作为发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中承载区优势的基本导向,推动创新与产业转化深度融合,促进生命科学、新材料、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聚集,为现代产业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0年,光明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500.79亿元,占全区GDP比重45.5%(2020年GDP为1100.77亿元,同比增长5.7%),占比排名全市第二名;形成了以华星光电、普联等为龙头的千亿级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以贝特瑞、星源材质等为龙头的300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以迈瑞、卫光等为龙头的200亿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
同时,光明区通过“3+1”(智能、新材料、生命科学产业和科技服务业)中长期产业规划引领、推进重点储备项目落地、承载科学城的溢出红利,加强主导产业在超高清视频显示、智能传感器、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等细分领域的集群培育,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大批术业有专攻、富有创造力,并能在细分领域呼风唤雨的高新技术企业,选择“用脚投票”光明科学城。目前,光明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为1486家,预计2021年超1600家。
为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光明区先后出台《光明区支持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光明区支持“3+1”产业发展系列政策》等12项政策措施。
2021年,全区安排经济发展专项资金6.17亿元。根据光明区“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6%以上,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基本建成,以智能产业、新材料产业、生命科学产业为主导,以特色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光明区还正大力引进培育孵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关联企业,打造一批以科研经济为主导的新型产业园。
“十四五”期间,光明区将重点打造新型显示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生命医药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四类大型综合园区,打造5G产业示范园、数字经济产业园两类特色主题园区,并打造一批创新创业园区,推动由“项目等候空间”到“空间等着项目”,确保有优质项目就有承载空间。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平安是微小到报修后路灯暗了复亮的欣慰;平安是核酸检测结束后扫楼查漏时的心安;平安还是对黑恶势力重拳...
1月10日,我区举行2022年一季度全区重大项目集中开竣工活动。活动以现场+视频的方式召开,主会场设在柳...
为使村级实现接诉即办,闭环处理,英德市横石水镇新星村在全镇率先实行网格化社会治理,成效明显。该村...
据莆田市园林管理局透露,2021年,莆田市新增公园绿地面积70 2公顷,新建或改造提升绿道40 1公里,完...
2022年1月10日,云南省2022全国网上年货节云南分会场举行了启动仪式。云南省商务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冯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