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区域 > 正文

三水惠民实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 2022-02-11 09:20:14 来源:南方日报

绘本阅读、名师公益读书活动、寒假科技周……1月16日-2月12日,佛山市三水区图书馆举行“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系列活动,15项主题阅读活动精彩纷呈,为三水市民打造了一场文化盛宴。

自三水区新图书馆于2021年12月25日正式启用以来,依托20多个高品质多功能场室,多元化文化阅读活动轮番上演,进一步激活了三水区文化中心作为城市文化地标的服务功能,让市民在全新文化空间里享受花样生活,感受城市美好。

去年12月25日,三水区新图书馆正式启用。开馆首日,10多场“爱上图书馆”主题活动精彩纷呈,为三水市民打造了一场文化盛宴。依托20多个高品质多功能场室,未来,这里将举办更多高品质的阅读主题活动,为市民提供更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

一个更高品质的图书馆是三水人多年来翘首以盼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伴随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更高质量的文化设施、更多元的文化服务、更丰富的文化供给……迈入新阶段,面对新需求,在“十四五”开局之年,三水是如何找准文化建设的发力点,创新文化惠民实践,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

▶▷新阵地

两大新馆激活文化地标服务功能

来自湖南长沙的张红力自2008年来到三水后,三水区图书馆是她最常去的公共场所。建于1951年的三水区图书馆,原为三水文化馆的一个图书室,仅有80多平方米。1978年经批准成立三水县图书馆,次年现馆舍启动建设,占地面积3800平方米,1985年7月落成并全面对外开放,至今已经运营36年。

“十三五”期间,三水区图书馆年平均接待读者48万人次,流通图书37万册次,办证读者8.5万人,年举办各类读书活动约185场。三水图书馆前馆长马仲焜说,现有图书馆已难以满足居民的阅读需求,人们对新图书馆的建设翘首以盼。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三水区新图书馆启用”被列入2021年三水区十大民生实事。三水区图书馆副馆长胡穗欣说,新馆试运营标志着三水区图书馆将迎来全新载体。

三水新图书馆坐落在三水新城荷香湖畔,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共5层,是一座大型综合性现代化、智能化图书馆。同时,该馆也是三水区文化中心重要文化功能场馆之一。作为大型文化综合体,三水区文化中心总用地达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13.6万平方米,包含区新图书馆、新档案馆、新文化馆和大小剧场等文化功能场馆。

此前,三水区文化中心大小剧场在2019年7月启用。启用以来为市民提供了多场高品质的文化演出,满足了市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三水区新文化馆也在去年5月1日启用,合唱排练厅、培训教室、琴房、数字体验馆等40多个功能场室同步投入使用。新图书馆启用后将进一步激活三水文化中心作为城市新文化地标的服务功能,并提供更多高品质文化活动和文化服务。

高品质的文化场馆不仅是城市核心配套,更是重要的民生福利。三水区文广旅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推动公共文化设施高质量建设是三水“十四五”时期文化头号工程,接下来还将开展区级“五馆一院”、镇街级“四馆一院”的查缺补漏、配套提升工作,形成一批高品质文化艺术展演阵地,满足人民群众广泛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

▶▷新服务

三大项目创新优质公共文化供给

近日,三水区文化馆“淼城夜校”项目迎来第二批新学员,魔方课、陶艺课、航模课、创意美术、手机摄影等公益课程受到市民热捧,一上线便被“秒杀”,课程学位一位难求。据悉,该项目是三水区文化馆依托新馆主阵地重点打造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

三水区文化馆副馆长曾春水介绍,淼城夜校项目通过创新文化服务方式,以“2+5”“白+黑”的方式尽可能覆盖不同群体。目前面向区内6-60岁市民开办了吉他课、爵士鼓、即兴钢琴、古筝等20多门特色课程。为方便不同群体,在课程安排上,面向少儿、青少年群体的课程按排在周末,面向成人的课程安排在工作日的晚上。

一个创新实践激起三水文化一池春水。据悉,三水区文化馆还推出“公益路演”项目,通过调动本土文艺资源与力量,进一步满足市民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的文化需求。

经典流行歌曲演唱、乐器演奏、乐队表演……每周五晚,三水区文化中心广场便会上演不一样的精彩。这是三水依托“十五分钟文化服务圈”,通过创新公共文化供给方式、形式,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缩影。如果说“淼城夜校”“公益路演”主要辐射三水中心城区群众,那么以7个镇街基层群众为核心受众的“双馆齐下·文化到家”项目则是三水公共文化供给的拳头项目。

据介绍,项目在活动载体、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覆盖面、活动数量等方面都有新亮点和突破,其中,最大的亮点是以车载流动舞台的形式,通过“欢乐大Car”让“文化活动追着村民跑”。

据了解,该项目计划举办文艺表演、流动展览场和文化讲座、阅读体验课、故事会等80多场。自去年4月以来,“欢乐大Car”先后走进三水的7个镇街,在篮球场上、祠堂旁边、大榕树下演出,有力推进了基层综合文化服务向自然村延伸,增加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共建、资源共享。

▶▷新内涵

四大融合擦亮城市特色文化名片

三水本土作家岑孝贤的《星岛女孩》获第三届曹文轩儿童文学奖“长篇佳作奖”首奖。大型粤剧《红头巾》荣获广东省艺术节剧目大奖,并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优秀剧目进京展演。三水文化小品《“钱”规则》获2021年广东省群众艺术花会(戏剧曲艺)铜奖……近年来,三水文化精品佳作频出,文化魅力再创新高度。

文化设施提档升级,公共服务优化提升,文化精品屡获大奖。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三水以一个个高品质新阵地优化文化供给平台,以一个个文化惠民新实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以一个个精品佳作赋予城市文化新内涵,为“十四五”期间实施文化强区战略开好局、起好步。

文化之于城市是灵魂,是软实力。“十四五”期间,三水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

三水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三水将以文化内涵挖掘拓展为重点,深入挖掘水韵、长寿、粤曲、农耕、龙舟、疍家等特色文化,坚持“以文促旅,以旅彰文,以体为用,文城融合”,持续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持续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发展,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升级转型,擦亮“湾区之源、青春三水、理想之城”区域品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

在这个过程中,三水将突出“水文化”,一方面将依托“三江汇流”的水文化印记,活化“因水而生”的百年海关、银洲贝丘遗址等一批历史文化资源,强化“因水而荣”的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等一批“文产旅”融合示范点,物化“因水而灵”的水上婚礼、红头巾、三水龙舟制作等一批非遗项目,彰显别具一格的城市文化基因。

另一方面,将以水为脉加强文化遗产和红色革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开展文化精品工程、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促进文化创意产品产业发展,培养出一批文化精品项目和产业项目等,建成一批文化新地标、新项目、新内容,形成普惠性、高质量、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城产人文”融合发展,全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文旅名城。

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赋予祠堂新内涵

筑就文化新阵地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鲜明符号,也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资源。三水祠堂众多,三水全区有祠堂超过400座,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祠堂有接近200座,多为独具特色的岭南广府系祠堂,平均每个村有2—3座之多。

为推进乡村文化振兴,三水区于2019年年初启动了“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的基层文化发展模式创新实践,三水在基层打造了一批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文化传播阵地、基层善治阵地,进而促进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满足基层群众文化需求

自创建工作启动以来,三水以“1+4+N”建设标准,即1个阵地——祠堂,4个硬指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场所、村史馆、民俗文化活动、文艺队,N个文化元素——图书阅读、文艺志愿服务、公益电影播放、数字服务提供等,推进“祠堂+文化”创建。

创建过程中,各“祠堂+文化”示范点,以祠堂为根,文化为魂,精神传承为本,如西南岁松陆公祠记录思贤滘昆都山文史篇章、云东海邓公祠保留古村风韵,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传统文化载体,让古祠堂焕发新生命。

更为重要的是,各“祠堂+文化”示范点以有效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出发点,发挥祠堂立足基层第一线、联系群众面广、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这一特征。

如今,各示范点以改造提升后的祠堂为阵地,以祠堂资源搭建新载体,依托祠堂建设一系列村史馆、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等场室,深挖提炼祠堂文化的同时不断融入党建、社会组织孵化、文明教化、乡村治理等内涵,使祠堂成为传承好家风好家训的载体,为基层群众提供更为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打造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共促基层善治。

通过示范点建设持续为古祠堂注入新动能,三水开辟出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的路径。“祠堂+文化”创建工作入选2020年度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案例、《新时代文明实践广东工作案例》,“祠堂+文化”文旅讲者项目成功获选为2020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优秀项目。

弥补基层综合文化中心布局不足

两年多来,三水推动40个“祠堂+文化”示范点建设,实施硬件升级改造,活化拓展各示范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功能,并导入文化服务下基层系列活动。目前,这些示范点已逐渐成为各村居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文化传播阵地、基层善治阵地,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让农村居民基层文化生活更多姿多彩。

以“祠堂+文化”先行试点白坭镇陈氏大宗祠为例。陈氏大宗祠建于明朝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因应祠堂特色,陈氏大宗祠建设了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名人馆等场室,在萃庆堂的基础上持培育了包括乒乓球协会、书画协会、曲艺协会等13个文体协会,变身为面向社会开放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

以“祠堂+文化”的形式将传统的祠堂与公共文化服务相结合,陈氏大宗祠每年服务周边村民、外来务工人员超10万人次,破解了农村公益文体事业资源不足的难题,为基层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又一个途径。

据统计,自启动“祠堂+文化”创建工作以来,三水在各祠堂示范点通过整合当地文化资源,扶持培育龙舟协会、醒狮协会、篮球协会、曲艺私伙局等文体协会或文艺团队70多个,探索多元供给主体,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共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或演出300余场次,惠及群众超过15万人次。

“将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延伸到自然村,有效弥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布局的不足,是三水‘祠堂+文化’最大的价值与意义所在。”去年12月8日,在广东省公共文化建设现场会上,三水“祠堂+文化”——乡村振兴中基层公共文化发展模式创新项目获得第三批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授牌。( ●撰文:张秀蓝三宣)

标签: 文化服务 服务功能 文化盛宴 精彩纷呈

推荐阅读

三水惠民实践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实现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绘本阅读、名师公益读书活动、寒假科技周……1月16日-2月12日,佛山市三水区图书馆举行我们的中国梦——...

宁德多部门助推企业用工举措落地 开展“求职不花钱、政府包吃住”专项行动

近日,宁德市举行服务制造业企业用工工作通气会。会上,宁德市人社局、交通局、商务局等单位的有关负责...

河南一揽子惠企政策出炉 支持“专精特新”发放补贴不手软

要实现经济发展开门红、全年红的目标,抓早、抓紧、抓实是关键。2月9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厦门惠企“大礼包”助力增产增效 推动经济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春节期间,位于厦门湖里的欣贺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一片忙碌,近200名一线员工正在加班加点,开足马力生...

汕尾擦亮“善美之城”品牌 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市

整洁干净的市容环境、绿意盎然的公园广场、香气四溢的爱心食堂……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彰显着汕尾这座善美...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