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杜清玉
在中车哈尔滨车辆有限公司制造分厂里,有一对铆工师徒——师傅韩志和、徒弟许晓东,把比字典还厚的图纸变成上百吨的铁路车辆产品是他们的日常工作。打造200吨级的铁路凹底平车、500吨连续式粮食烘干机……多个“中车造”里都能寻到师徒俩的身影。
作为中车哈尔滨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车哈尔滨公司)的铆工首席技师、大师级操作师,韩志和34年扎根生产一线,用手中的尺、笔、锤与零点几毫米的误差较真,“千锤百炼”只为了使焊接变形量达到理想化数值。这份匠心铸造了一辆辆铁路货车中的精品,也磨炼出了一位铆工大师。
(相关资料图)
2021年,韩志和被评为龙江工匠,这份荣誉更坚定了他要将技艺传承下去的决心。
说到传承,韩志和说:“我也有师傅,当时他老人家就告诉我,一人百步走不如百人一步走,我现在有了技术,也有责任和义务把自身练就的技能绝活总结固化下来,教给更多的年轻人。”
走进中车哈尔滨公司的制造厂房,机器的轰鸣夹杂着各种油料的味道席卷而来。韩志和、许晓东师徒正身着工装头戴安全帽,蹲在一米高的铁架上量尺。
虽已50多岁,韩志和仍灵活地在一米多高的铁架上跳上跳下,迈步间不见一点迟疑,就如同他拿起石笔就能在铁板上画出含有上千种配件组装的图纸,动作流畅。
韩志和所在的制造分厂主要负责铁路货车的新造生产,也是特种大车检修基地。近几年,中车哈尔滨公司在铁路产品生产基础上拓展民用市场,承揽了例如粮食烘干机、多功能站台车、厂房钢结构等多种经营业务。“每批次新型产品生产时,分厂都会将结构最为复杂、技术要求最高的工作任务交付韩志和的班组生产。”中车哈尔滨公司党委工作部副部长崔新峰介绍。
对于这种攻坚重任,韩志和总说:“工匠就得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关键难题拿得下来才行。”2010年,在特种大车DA26、DA21等凹底平车新造试制生产中,韩志和带领班组承担了制造工艺最为复杂的构架及小底架组装工作。韩志和形容这两部分就像汽车的底盘和悬挂,是车辆走行最关键的部分,也是制造精度要求最高的部分。
接到任务后,韩志和一如既往从图纸着手,分析、模拟、推算组装过程,直至结构和生产工艺在脑海中逐渐清晰,再将图纸拆分开来用石笔画在铁板上。这次制造的难点在于构架上的导框组对精度要求达到零点几毫米。韩志和凭借丰富的铆工经验,通过2台车、8个构架的试验、矫正,摸索焊接收缩量,用钢丝、划规等精细工具反复测量,校正垂直度和平直度,最终总结自创了“三点定位法”,完美解决了零点几毫米的组装定位问题。
在接下来的生产中,韩志和把“三点定位法”教给了徒弟许晓东,师徒俩为了完成制定好的生产任务,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晚上九点多。为了提升生产效率,韩志和又研究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附属件胎型,提前40多天完成任务。
这次生产也给许晓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回忆道:“当时正值夏天,厂房里温度很高,师傅汗如雨下一遍遍教我如何快速完成对装并保证质量,16个点位不厌其烦一次次测量尺寸,每做一个步骤都要给我解释为什么这么做,具体要注意什么,我们俩拿着钢丝、划规等精细工具在厂房里不断确认尺寸。”
如今,90后的许晓东已经工作12年,从毛头小子成长为了一名高级技师,但他始终记得师傅说的:“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到极致就是精彩。”
“你要踏踏实实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韩志和对父亲在他1989年参加工作时对自己说的话记忆犹新。直至今日,韩志和仍身体力行着,做一个“钢铁裁缝”,将铆焊本领传承下去。
标签:
□本报见习记者杜清玉在中车哈尔滨车辆有限公司制造分厂里,有一对铆工师徒——师傅韩志和、徒弟许晓东,
灭火演练。本报记者李健摄本报讯(崔栋博记者马一梅李健)近日,龙江森工山河屯林业局有限公司(以下
本报讯(记者刘瑞)由哈尔滨市总工会、哈尔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开展的2023年“哈尔滨大工匠”
30日,哈尔滨市最高气温升至17摄氏度。晚上,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市民们纷纷外出活动。道里区的中央大
招商引资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是推动发展的“源头活水”。今年以来,黑龙江省以奔跑姿态狠抓招商,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