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性传承人(从左至右为:冯庆钜、赵影、杨淑华、杨文)对作品进行技术和艺术评价。 本报记者 田莹摄
杨柳青画社的雕版师傅刘杰在工作中。本报记者 田莹摄
天津北方网讯:勾描、刻版、印刷、彩绘、装裱……一道道精心细致的工序之后,一条红鲤鱼跃出湖面钻到胖娃娃的怀里,为全国百姓熟知的杨柳青木版年画——《莲年有余》就这样热热闹闹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这是五集电视纪录片《过年的画》片头的片段。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贴杨柳青年画曾是许多家庭逢年过节必不可少的风俗,但随着时代变迁,它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甚至在不少年轻人心中退化为一个“娃娃抱鱼”的单纯符号。
今年11月6日,第31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揭晓,《过年的画》这部讲述杨柳青年画前世今生的纪录片获得提名奖。今年初《过年的画》在央视、多个地方频道和视频平台热播,让杨柳青年画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问题,再一次引发关注。
长于民间 发时代之声
“丹青百幅千般景,都在新年壁上逢。”提起杨柳青年画,就一定离不开大运河。从明朝起,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陆码头。杨柳青年画的发展正是与大运河的兴盛同频共振。
从明朝万历年间天津杨柳青镇出现第一家年画馆开始,杨柳青年画已有超过400年的历史。以杨柳青镇为中心的“家家能点染、户户善丹青”的画乡风貌逐渐形成,并在历史的积淀中逐渐形成了复杂的工序流程,体现出其独特的印、绘结合的工艺特色。
杨文是天津杨柳青画社副社长。1991年她来到杨柳青画社,2009年离开画社专门从事非遗传承保护等工作,如今又回到画社重新开始了传承和发展杨柳青年画的实践。兜兜转转30年,让她对杨柳青年画的当代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依托于“物”,但厚载着材料的开发运用、技术的形成过程、经验的积累扬弃、艺术的博采众长、题材的与时俱进,甚至传统的经营之道,这都是保护单位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她对记者说:“在我的眼中,杨柳青年画长于民间、得于民心、发时代之声,绝不仅仅是‘过年的画’。”
与“泥人张”“风筝魏”等最初以家族传承而兴起的民间美术品不同,“杨柳青年画”以产地而得名,借运河之便而发展,因紧扣市场需求而兴盛。可以说,杨柳青年画是民间艺人、工匠和商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在兴盛时期的作品,一直紧扣创新与时尚。杨柳青年画题材范围极广,包括风俗生活、故事传说、小说戏曲、门神门画、娃娃美女、花卉风景等。为满足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当地商人还十分精明地在刻印、套色的基础上,追加了绘画工艺,甚至发展到同一版本的年画,既有“细活”也有“粗活”。杨柳青年画与市场的紧密对接,从中可见一斑。
传承离不开“作画的人”
河西区宾馆路是一条并不起眼的狭窄街道,沿着幽静的小路一直走到尽头,是两栋年代感极强的仿古建筑,这里是天津杨柳青画社和杨柳青木版年画博物馆的所在地。
在这座博物馆里,珍藏着明代以来杨柳青木版年画线稿与彩稿20000余张,画版6000余块,全面客观地反映了杨柳青木版年画的起源、繁荣、濒危、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过程。“这样的保护成果,在全国年画产地中也是绝无仅有的。”杨柳青画社党支部书记刘岳告诉记者,“1956年,市文化局拨款资助成立‘杨柳青年画生产合作社’。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天津杨柳青年画第一个由国家资助的‘家’,也是杨柳青画社的前身。由此,合作社开始招收学员,聘请精通杨柳青年画细活的民间画师潘忠义先生开班授课,与其他刻版、印刷、装裱技术的各类民间工匠一起,对一些被毁坏或接近失传的作品进行了重刻和复制,为后续的发展积蓄了力量。”如今,还是在这栋古意盎然的建筑中,传承人们正用他们手中的画笔、刻刀,描摹着新时代的年画。
杨柳青画社的雕版师傅刘杰,从19岁来到画社学艺,如今已年近六旬。而他手中至今用的还是36年前踏进这一行时他的师傅——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文达亲手为他做的两把刻刀。即使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精研沉潜,已经身为市级非遗传承人的他,告诉记者自己仍然不过是刚刚出师。“传统技艺的传承一定要潜得下心来,耐得住寂寞。就拿我学刻版来说,光是怎么磨这手中的刻刀,就整整练了半年的时间。从刀尖的弧度、薄厚,到雕刻不同大小活计要用的钢条硬度,处处是学问。而这些除了师傅的口传心授,更要不断地摸索转化成自己的经验。”
王艳和高筵都是“80后”,他们分别是彩绘师和勾线师。“我觉得非遗传承人这个称号代表着对杨柳青年画更深入的理解、更熟练的掌握、更灵活的运用,以及更强的传承能力。从这点来说,我感觉自己还差得很远。”王艳学习杨柳青年画的彩绘技艺已经有16年了,相对于“传承人”,她更谦虚地用“传承人群”来定位自己的身份。“当我对年画了解得越深时,就越感到自己无知。就拿彩绘工艺来说,其实每个历史时期杨柳青年画都有自己的代表色彩。传承到了我们这一代,我们能不能用传统年画的色彩,创造出符合新时代审美的配色呢?这应该是我们这一代彩绘师要回答的问题。”正如王艳所说,想要让传承了400多年的老年画重新焕发生机,不仅要传承,更需要创新和发展。“让年画娃娃举着手机,只是生硬地嫁接,不是我们想要的创新。在年画的生存土壤发生巨变的当下,如何让它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中赢得年轻人的喜爱,成为我们眼下最重要的课题。”高筵告诉记者。
过去王艳和高筵因为工序的不同而分属两个部门,如今画社专门成立创研发展部,他们成为同一个部门的同事。让不同工序的画师跳出固有的框架,共同研究和解构古版年画的题材、线条和色彩,并在此基础上一起研发创新,是这个部门成立的初衷。“杨柳青年画在各个时代都有自己广为人知的代表性作品,高度凝结了当时民间的审美取向、技法特色和百姓的美好愿景。希望我们也能创作出这样有代表性的年画作品。”二人笑着说。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难题之一是人才的接续。“目前年画各项技艺都得到了及时地保护和传承。但是从各工序构成看,在雕刻和勾线这两个环节,人员仍有不足;从年龄上看,画社的传承人中只有一位雕版师郗旺是‘90后’,非常需要年轻血液的注入。”杨文表示,简单来说,一个行业当然是越有市场越能吸引人才的涌入,“其实我们观念中的传统工艺,在它兴盛的年代都是相当流行的,因此才会吸引大量年轻人从事这个行业。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问题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让年画重新流行起来,这个目标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
天津杨柳青画社作为“杨柳青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单位,在承担保护传承非遗责任的同时,也承担了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画社一方面以‘年画+传统美德’‘年画+天津文化’‘年画+美育’‘年画+创意美术’为课程体系,引入各类非遗手作项目和优秀青年艺术家,打造配套成熟非遗课程。与多家学校协同共建,将年画赏析和趣味实践等内容引入中小学素拓课堂,从青少年开始培养兴趣。另一方面,画社已经成功申请成为大学生见习基地,孵化器的建设也在筹划之中,希望能借此把年画的研究和技艺培训一条龙地做下来,形成一条持续输送人才的通道,充实我们的传承队伍。”刘岳表示。
让老年画对接新市场
杨柳青年画是民间艺术更是商品。它是无数工匠利用民间智慧,将画师独一无二的艺术创作转化为能够适应流水线生产的艺术商品的过程。“正因为杨柳青年画是艺术商品,所以它需要研究市场需要、有品质的监控,还应该有评价标准,过去这类环节全部是由商家来把握。现在画社担负着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的双重任务,这正好倒推我们思考如何同时履行保护与发展之责。我们认为必须立足杨柳青年画的艺术源起,考虑工艺质量应当遵循的艺术评价标准,履行艺术商品适应时代之责。” 杨文表示。
11月22日上午,7位平均年龄在70岁左右的国家级和市级杨柳青年画传承人相聚在杨柳青画社,参加“代表性传承人培训交流会”。这是杨柳青画社实行“项目负责人制”制作出的第一批艺术品,让目前工作在一线的中青年传承人接受“大考”。冯庆钜、赵影、杨淑华等各个工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对他们的作品进行“背对背”的技术和艺术评价。
老一辈代表性传承人有着几十年积累的高经验值,而年青一代有着不断创新的火力值;老师傅们可能没有那么系统的理论知识,有些需要意会的技巧可能说不出,却能够在评画的过程中传递出来。画社正在筹建“杨柳青年画大师工作室”,期望发挥国家级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的作用,围绕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建立起杨柳青年画和木版水印画的工艺质量评估体系和艺术评价标准,以此实现年轻传承人“火力值”和“经验值”的叠加,从而实现这项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杨文告诉记者,希望这次从工艺标准化到管理制度的整体创新,能够为传统工艺振兴的基层实践打个样。
除了新作品的研发,对经典作品文化价值的挖掘也是近年来杨柳青画社对接市场的一个重要方向。其实,近两年爆火的文创衍生品的开发,杨柳青画社从十年前就开始涉足。据刘岳介绍,画社已经创作开发了20多类200多种别具特色的文创衍生品。“通过对市场反馈的观察,我们发现丝巾、宣纸、折扇、琉璃挂件等一些设计精巧彰显个性的文创衍生品在网店售卖较好,尤其受到年轻人的欢迎。”刘岳说,“杨柳青年画中可以拆解出来的文化元素异常丰富,比如多彩的传统纹饰等,试想如果能将这些元素融入服饰设计、产品设计,不就是正当红的‘国潮风’。”如今,画社还开拓了线上线下定制和销售业务,满足海内外不同的市场需求。连日来,画社的年画传承人们忙着加紧绘制一辑轴画《莲年有余》,赶制销往韩国、巴拿马等地的海外订单。
要让年画在创新中活化,不能止步于单一的衍生品开发。“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特别提到‘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2021年杨柳青画社并入天津出版传媒集团后,一方面积极着手将丰厚的年画藏品资源转化为数字化藏品;另一方面,在数字化营销和数字产品开发上下功夫。”刘岳告诉记者。
今年10月,天津杨柳青画社探索“非遗+数字藏品”,同步发行非遗传承人手绘海河沿岸重点景观口袋书和数字藏品《海河绘》,传播活力大幅提升,得益于此,画社首次进入全国非遗老字号企业传播活力榜前十,位居第八。
如今回头再看这座幽静的小院,在人们沉静的外表下是一颗颗滚烫的心,饱含着对杨柳青年画的敬畏和热爱。(津云新闻编辑付勇钧)
标签: 杨柳青年画
代表性传承人(从左至右为:冯庆钜、赵影、杨淑华、杨文)对作品进行技术和艺术评价。本报记者田莹摄杨...
天津北方网讯:天津市村(社区)评星定级,进步升星,退步摘星。武清区大良镇蒙辛庄村2019年无星,2020...
天津北方网讯:12月3日,世界残疾人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明确要求完...
11月28日,记者从市疫情防控指挥部获悉,市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天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第5...
天津北方网讯:近日,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教授尤建功因其对动力系统的重要贡献,获得最新一届发展...